美作家莫里森辭世 諾貝爾文學獎首位非裔女性得主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非裔美國女作家童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5日晚間病逝於美國紐約市,享壽88歲。莫里森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裔女性作家,得意門生包括世界首富貝佐斯的前妻麥肯琪(MacKenzie Bezos)。

綜合外媒報導,肯納夫出版社(Alfred A. Knopf)的發言人表示,莫里森週一晚間在紐約蒙特弗爾醫療中心離世。莫里森的家人亦已證實,莫里森在經歷「短暫病痛後」去世了。

莫里森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繼自1962年約翰·史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獲得該獎項後,再度有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獲得該獎項。莫里森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第二位女性得主,更是首位獲獎的非裔女性作家。當年諾獎以「她小說中以豐富的想像力和詩意為特徵,為美國現實的重要面向賦予生命」為由,表彰莫里森在寫作上的突出成就。

莫里森1931年2月18日在美國俄亥俄州出生,並且在人稱「鏽帶」的貧困地區度過了童年。莫里森是造船廠焊接工父親以及家庭主婦的母親的女兒,在4個小孩中的排行第二。她的父母都曾親眼目睹美國南方肆無忌憚的種族歧視,並對白人懷有不信任感。而「故事」則是她們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莫里森把非裔美國人,尤其是女性,放在寫作的核心,因為在當時,無論在文學或生活方面,非裔女性都處於邊緣位置。莫里森以其抒情的筆調聞名,在傳達美國非裔的生活本質方面,可說是超越了在她之前任何一位小說家。

自從1970年出版首部小說《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以來,莫里森一生共寫了11本小說、5本童書、2部劇本,1首歌和1部歌劇。莫里森知名的作品包括1977年的《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1987年出版的《寵兒》(Beloved)等。

在處女作《最藍的眼睛》中,莫里森集中描寫一位11歲的黑人女孩,這位可憐的女孩對她的醜陋感到沮喪。莫里森曾表示,她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她從沒有看過一篇故事是深入研究「一個因為受到種族主義影響而自厭的孩子及其生活。」

「奴隸的生活比沒有生命更悽慘」
在莫里森最著名的作品《寵兒》中,莫里森則向讀者介紹了一位「被她親手謀殺的女兒的記憶所糾纏的奴隸母親-塞西」。而「塞西」就像許多莫里森筆下的角色一樣,受到折磨,同時卻又高貴。這部小說在出版後,立刻引發了轟動,並且獲得「普立茲獎」的殊榮,改編成電影上映於大螢幕。

莫里森的書迷之一、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稱莫里森為「我們國家最傑出的說故事的人之一」。另外,世界首富貝佐斯的前妻麥肯琪,也曾在普林斯頓大學修過莫里森教授的小說寫作課,除了獲得「在我教過的寫作課學生中數一數二」的肯定,也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