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鍋鏟一手詩 隱身鄉下的台灣文學作家陳廷宣

隱身在新竹市香山大庄村落的台灣文學作家陳廷宣,10幾年來寫過不少台灣文學作品且獲獎無數,特別的是,他在寫作時,也是位拿鍋鏟的炒飯廚師,一手鍋鏟一手詩成為獨特的台文作家,他說,俗諺「先顧巴肚、再顧佛祖」,他是找能養活家人的職業,再推廣台文志業,兩者不衝突。
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畢業的陳廷宣,今年39歲、是香山大庄村落囝仔,曾獲竹塹文學獎小說二獎、台語文阿卻賞小說獎及海翁台語文學新人獎散文佳作和台南市文學獎等數10個獎,是新一代台文學作家。

陳廷宣說,就讀竹北高中時,原本想讀中國文學,後來被「228事件」震憾到,因為他從不清楚這件事就發生在台灣,於是有推動台灣文學念頭,後來就讀台灣文學系,正好栽進台文創作領域。

陳廷宣說,台語就是台灣的語言,早期台文學家李喬、鍾肇政雖是客家人,但都是台文學家,台灣文學是指從土地發聲的文化,不管是何種語言,以生長的語言為主體就是台文學。

讀大學時,當時政府意識到母語文化的流失,開始推動鄉土課程及母語教學,他也開始台灣文學創作,曾獲火金姑台灣文出版計畫贊助出版「葡萄雨」台灣文學書,他用「植物」與土地和人的情感出發,為各種植物正名,像「赤查某」是指鬼針草,am瓜指的是「越瓜、醃瓜」、油麻菜籽就是油菜花。

陳廷宣說,取葡萄雨書名,其實與妻子是卓蘭客家人有關,因卓蘭盛產葡萄,葡萄最怕下雨,尤其水果採收期下大雨,葡萄就直直落,有如下葡萄雨般,透過葡萄雨的台文創作,也述說了台灣人的生活景況。

陳廷宣說,書中寫的植物都與生活相關,像Am瓜是寫母親製作醃瓜的「厚工」情節,而荔枝樹下是寫他出生前兩天才出殯的阿公,透過植物的隱喻,紓發他與親人間的互動與故事,充滿濃厚又細膩的台灣味。

已獲獎無數仍持續台文創作的陳廷宣說,他是台灣文學生活的推廣者,不是台文運動者,希望透過生活化的詩或故事,種下台灣文學的種籽,只要影響一人就可能開花結果。

就像他在大庄社區村落開「一碗香」小吃店,雖拿鍋鏟炒飯煮粥給客人吃來養家活口,仍一手寄情於台灣文學創作,因為台灣文學之美就如每天要吃飯吃粥般,是種生活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