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13點聲明宣稱保持交流 外交部:申請與會7成被拒絕 台灣完整參與仍有很長距離

世界衛生組織(WHO)以13點說明宣稱和台灣保持交流;外交部今天回應,肯定世衛認真看待台灣存在,但迄今無法秉持中立讓台灣參與,且將台灣納入中國大陸疫區,這與台灣完整參與世衛有很長的距離。外交部也呼籲WHO讓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今年的世界衛生大會。

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司長陳龍錦。(翻攝畫面)

紐約時報刊登台灣民眾募資廣告,提到台灣被世衛組織(WHO)拒於門外,但台灣其實可以幫忙。對此,世衛以13點說明答覆中央社記者email詢問,強調數十年來一直與台灣衛生部門保持技術交流。

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司長陳龍錦今天在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指出,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下,還在疫情報告中把台灣當成中國大陸一部份,納入中國大陸疫區,這與台灣完整參與世衛機制和活動「有很長距離」。儘管世衛宣稱今年初有和台灣專家溝通合作,陳龍錦說,但仍有限,有礙台灣取得資訊,也更難分享成果。

他也提到,因為政治因素,台灣自2017年起即未再受邀出席 「世界衛生大會」(WHA) ;自2009年至2019年,我方申請參與187場WHO技術性會議,每次申請的時間均十分冗長,且只受邀參加57場,被拒率高達7成,WHO也多未告知拒絕的原因。

陳龍錦重申,台灣有能力也有意願參與,並已具體行動像國際社會展現,台灣可以幫忙。WHO應該認知,台灣不受政府統治,只有台灣民選政府,可以代表台灣,希望可以讓台灣以觀察員參加WHA。

以下為WHO發言人賈撒列維克(Tarik Jasarevic)13點回覆全文:

 1.台灣成立2005年國際衛生條例(IHR, 2005)聯繫窗口,透過它接收IHR的通訊,向WHO總部直接提供IHR相關更新資訊,並可進入IHR活動資訊網站(EIS)系統。WHO注意到台灣的COVID-19病例數依人口比例來看並不高,並持續密切注意發展。(EIS系統是個要有密碼才能進入的資料庫,也是支援IHR的資訊交流平台。它是WHO與IHR所有聯繫窗口之間往來通訊的主要平台。)

2.WHO在2020年1月成立多個支援WHO在全球因應COVID-19工作的重要網路,台灣的衛生專家參加了其中兩個。有3位參加WHO感染預防與控制網路,兩位參加WHO臨床網路。他們每週透過WHO主辦的視訊會議,與大約60至80位來自全球的專家共同在因應疫情方面提升我們的知識,加強我們的指引。

3.兩位台灣的專家參與了WHO在2020年2月11日至12日主辦的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他們與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共同探討具有關鍵性的研究問題,設法合作加強疫情的因應作為。

4.台灣的衛生調查訓練班是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防治訓練網(簡稱TEPHINET)的成員。WHO會與TEPHINET分享全球疫情警報與因應網路發布的警示,並請求協助,那些訊息會下達到TEPHINET的會員。

5.WHO透過技術領導單位曾向台灣衛生當局提供簡報,並曾重複提出簡報的建議。

6.台灣的專家與當局可自由前往WHO官網(www.who.int)及其他數位平台取得最新發展、指引及其他材料。他們也可以進入www.OpenWHO.org平台,那裡有提供給全球決策官員及疫情因應人員的公開線上課程。

7.對台灣駐日內瓦辦事處有指定的聯絡窗口。透過這個管道可處理一般性的問題,當技術性問題發生時,WHO的技術性回應也利用這個管道協調。

8.WHO透過歐洲疾病預防暨管制中心與台灣衛生當局互動。

9.在2019年全年,台灣專家獲得9場WHO技術會議的邀請。他們參加了其中8場,在接種、抗藥性肺結核、輔助性技術、疫苗安全性與非傳染性疾病與心理衛生的永續性目標等議題上,對WHO的專業程序提供了建言。邀請更多台灣專家在2020年出席會議的工作正在進行。

10.在流感方面,台灣的疫苗製造廠國光生技對WHO流感全球大流行因應準備架構(PIP Framework)做出貢獻,目前準備工作正在進行,讓WHO與國光生技在PIP Framework之下簽署協議,以生產流感大流行疫苗產品。

11.對抗癌症方面,台灣的專家曾供稿給WHO國際癌症研究署出版的重要刊物。

12.為支援IHR的工作,一位台灣的專家已被列入IHR專家名單。

13.在許多其他議題方面,從WHO藥廠產品檢驗合格之前的做法到瘧疾,我們在各種做法與技術問題上也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