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散步】南來文人在港史事 蕭紅與淺水灣有何關係?

常謂香港是文化沙漠,那是不了解、不認識的人之污名,香港地理位置特殊,歷史背景也特殊,怎麼會有「沙漠」惡名。而事實上,不少偉哉文化人都與香港有過因緣,小思老師,即盧瑋鑾教授便苦心蒐集相關文獻史料,以五個現代非常著名又具影響力的文化人作串連,向大家娓娓道來他們的故事:蔡元培、魯迅、許地山、戴望舒和蕭紅。

蔡元培作為北京大學校長,不時有人在網上舉他為例子,與當今一些校長作對比,指出為數不少的大學校長無論風骨、識見都及不上他。這一代偉人,在抗日戰爭爆發時逃難到港,他抵港後一直在養病,及後出席在香港聖約翰大禮堂舉行的美術展覽會開幕儀式,並發表抗戰與美術之關係的演說。其演說一文收錄於《香港文學散步》之內,而蔡元培校長更於1940年下葬於華人永遠墳場,公祭參與者逾萬人,感歎的是現在似乎沒多少人知道這段歷史了。
魯迅,這位紹興漢子,曾經到港公開過兩場演講,香港之於他的印象,與他之於香港人的印象,似乎都是不好的。但這位洞悉中國人國民性的鐵筆銀鉤大文豪,心心念念要為國家辦點事,要為年青人做點事,他兩篇演講辭〈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都甚有見地,而當時演講場址,正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位於必列者士街的會所,這座建築古色古香,如果大家路經荷里活道,不妨參觀一下。

許地山,可能不太了解文化、文學圈的人對這個名字有點陌生,他筆名落華生,經由五四運動搞手胡適的推薦下,來港出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致力改革中文系。但正因為他處處奔波勞碌,在抗日期間心力交瘁而病逝。

詩人戴望舒,最為人熟知的事跡或許是他跟星島日報的關係。而他的故居林泉居現在已不復在。
至於蕭紅,其名氣近年因電影而植入民眾心裏,她早年離家出走四處流浪,後來同樣因逃避戰亂來港。她在香港完成了不少重要作品,例如《呼蘭河傳》、《馬伯樂》等。除了在港完成作品以外,她與淺水灣也有一段緣,原來當時她病逝,一半骨灰曾埋葬在淺水灣海濱,另一半骨灰則埋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園。只是,現在她的骨灰已經移走,淺水灣那個蕭紅之墓的木牌也已經消失了。
香港這個城市,確確實實承載太多太多歷史,太多太多文化,但隨年月逝去,不少記憶都消失於時間洪流。就讓我們一起重溫香港的歷史吧!